[人文学者]钟文:孔孚先生十周年祭
作者:
2017年06月18日 13:36
浏览量
1997年4月27日,孔孚先生与世长辞。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
1979年,应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田仲济教授之邀,孔孚先生从大众日报社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从事中国新诗研究。孔孚先生在他的回忆文字中,把进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视为他思想和创作历程中一个崭新的起点。其中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来山师着手《中国新诗发展史》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中国山水诗的“断线”问题。二是他进入山师中文系的这一年,他的新诗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从此,孔孚先生的思想和创作跨入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从此,山师中文系拥有了一位大师级的艺术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艺术家的孔孚,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山水诗优秀艺术精神的“接线人”,而且对中国山水诗的古代艺术传统进行了现代艺术层面上的创造性转化。他的新山水诗描绘的似乎是纯粹客观的自然景物,然而就在他笔下那短到不能再短的文字里,在那一草一木、一虫一石之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容大千世界于其中。他的书法像他的诗歌一样超尘拔俗。那简古空灵、萧散神远、幽雅孤傲的韵味,创造出唯孔孚所不能的“诗情字意”,留给人绵绵不尽的人文遐思。他的诗歌和书法,充分展示了东方神秘主义特有的人文情怀、生命灵致和美学风度。
作为思想家的孔孚,在对儒、释、道三家学说深刻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出佛出道”的独特思想。经过几十年的思考,对于自然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有限和无限等复杂问题,孔孚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尤其在诗论方面,提出了“灵觉”、“用无”、“减法”等全新的诗学范畴。他在艺术的“表现”、“再现”之上标举“隐现”,在“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之上追求“第三自然”,都是前所未有的创见。他的思想最终达到了对人生大出大入,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自由境界。他的思想将帮助我们挣脱沉重理性的束缚,扇动起灵觉的翅膀,建设独具魅力的现代东方文化。
孔孚先生来到山师中文系之后,主要工作是中国新诗研究,很少直接给学生授课,但他从未减少过对青年和教育事业投入的热情。在他直接和间接的指导下,山师中文系的许多教师成为国内知名的专家。他是系里众多教师的精神导师。他对于老师们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教育思想的提升、艺术修养的熏陶、思维视野的拓展和人格力量的感召。这种影响力还表现在,他让系中很多老师改变了以往心目中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教育三者相互隔离的观念。
孔孚先生逝世10年了。10年来,山师大中文系每一个热爱他的人都在为失去孔孚先生而悲痛和惋惜。大家唯一感到安慰的是,他的诗还活着,他的思想还活着,他的人格力量依然放射着不朽的光芒。
中国的山水诗将永远与孔孚的名字同在。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将永远以拥有孔孚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