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畑耕一郎教授做客第1528期weide1946伟德——翻译的苦难与其意义——“信、达、雅”三者能否兼得?
作者:
2025年10月20日 18:34
浏览量
2025年10月13日,外国语学院联合社会科学处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242举办了第1528期weide1946伟德,主题为“翻译的苦难与其意义——‘信、达、雅’三者能否兼得?”。本次讲座特邀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崔颖副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徐彬教授、日语系赵琳博士、吕晶博士、郭睿麒博士等教师及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一同出席。

讲座伊始,主持人崔颖主任介绍了稻畑教授的学术背景。稻畑教授长期专注中日文化互鉴,曾参与多部中国古典文献、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修订工作,在“信达雅”标准实践与跨文化文本转换领域成果丰硕,引发在场师生对讲座内容的期待。

讲座中,稻畑教授围绕翻译的核心议题分层展开。在“翻译的本质与‘信达雅’标准”部分,稻畑教授指出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与思维的深度传递。结合“长江地板”的跨文化解读案例——日语读者虽能看懂字面,却难理解其作为中国长江流域本土建材品牌的地域内涵,以及对日本汉字“駅”的溯源(源自汉语唐代“驿”,古今功能差异显著),生动阐释了“信”(准确保留原文内核)、“达”(适配目标语言读者认知)、“雅”(传递文化美感)的实践边界,强调“信”需规避文化过滤、“达”要避免过度本土化、“雅”需贴合文本类型。
在“翻译实践难点”板块,稻畑教授以古代佛教经典翻译为例,解析“空”概念的转化困境——古印度语中“空”的哲学内涵,需通过玄奘“性空幻有”的表述实现汉语语境适配;同时提及甲骨文、拉丁语的理解障碍,指出语言演变形成的“语义断层”需靠历史语境补充破解。针对AI翻译,稻畑教授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如在文化隐喻传递(如“龙”的中西方象征差异)、情感色彩捕捉(如《阿Q正传》“阿Q先前阔过”的讽刺意味)、复杂文本处理(如海德格尔“Dasein”的哲学内涵)上,人工翻译仍不可被替代。

谈及“翻译的文化意义”时,稻畑教授以《万历十五年》日文译本为例,说明通过补充“一条鞭法”“内阁制度”等注释,可帮助日本读者理解明代历史,凸显翻译在知识互通中的作用;同时强调翻译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如《格萨尔王传》多语言译本助力藏族文化传播,以及对母语自信的构建——通过翻译能更深刻感知汉语的包容性与表达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研究生代表围绕“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了问题。稻畑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注重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从而推动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此次讲座系统梳理了翻译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信、达、雅”三者的内在关联与实践挑战,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视野。同时,讲座为师生搭建了与知名学者深入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本质与文化传播价值的理解,拓展学术研究视野,进一步提升外语学科的学术氛围与科研思辨能力。
主讲人简介:
稻畑耕一郎,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荣誉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海外顾问稻畑耕一郎担当主讲嘉宾。著有《一勺之水:华夷跋涉录》《神与人的交响乐:中国面具的世界》《从出土文物看中国文明》等多部著作。
供稿人: 卢月晓
初审:翟乃海
终审: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