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孔亚兵:我国现代文科学家研究家田仲济
作者:
2017年06月18日 13:36
浏览量
田仲济先生1907年生于山东潍坊,1930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社会科学院。当过
中学教师、书店编辑。由于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他三十年代末
即步入文坛,开始对我国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进行研究。1947年,他以蓝海的笔名
出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文学专史。抗战文艺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灿烂的篇章,它包括“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下的国统区文学运动、上
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运动,但由于战
争环境所造成的资料散失的严重困难,致使这段历史几乎成为空白,而《中国抗战文
艺史》是填补这项空白的唯一的一本书。
在系统研究抗战文艺的同时,田仲济先生的杂文创作也十分活跃,他以抗战中所
见所闻的各种现象为题,直率地表明自己的爱憎,针砭时弊,写了大量深受人民大众
和进步文人喜爱的杂文,结集的有《情虚集》、《发微集》、《夜间相》三本。他还
结识了一批知名的文人学者,其中与茅盾、老舍、郭沫若、叶圣陶等人过从甚密。当
时,老舍先生曾以一首七律赠田仲济:
辛酸步步向西来,
不到河清眉不开。
身后声名留气节。
眼前风物愧诗才。
论人莫逊春秋笔,
入世方知圣哲哀。
四海飘零余一死,
青天尚在敢心灰。
郭沫若先生也为他亲笔题诗:
江边球石剧堪怜,
受尽磋磨不计年。
凝静无心随浊浪,
飘浮应事问行船。
内充真体圆融甚,
外发英华色泽鲜。
出水便嫌遗润朗,
可知笼升亦宜烟。
遗憾的是,老舍先生的赠诗已于十年浩动中被抄失,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在“文
革”中几经周折,终于又回到田老手中。
田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堪称辛勤的园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先生担任过上海音乐学
院的文学教授,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系主任。1951年调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
学的前身),任中文系教授至今。在该校工作的几十年中,他第一个带研究生,第一
个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先后任副教务长、副院长,为学校形
成良好的学术空气和正规化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他教育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
生已遍布祖国大部分省区,有的已经成为高等学府里教学和科研的优秀人才。 教学相长,著作等身。几十年来,田先生在积极从事教学实践的同时,撰写了多
部专著。如:《五四新文学的精神》、《杂文的艺术与修养》、《作文修辞讲话》、
《文学评论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新文艺大系》
(散文杂文卷)、《王统照文集》等等。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荣获了1986年
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前些年,他还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
讲学,为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学术交流了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现在田老已是85岁高龄,常年的书斋生活使他的视力严重减退,他患重度白内障,
左眼做过手术,视力恢复到零点八,右眼则不到零点一。即使这样,田老仍坚持借助
于放大镜来看东西,写东西。这几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文学史料上,先后写了
有关茅盾、老舍、郭沫若、叶圣陶、王统照的回忆文章,发表在《新文学史料》和省
地方史志资料上,为挖掘、抢救并研究现代文学史料提供了宝贵资料。他打算用几年
时间,写20多人的回忆录,篇幅约20万字左右,完成一个系列。此外,他还兼任全国
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山东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
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