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反响]朱士光:一部内容详赡视角新颖的流域文化史 — 评安作璋教授主编的《中国运河文化史》
作者:
2017年06月18日 13:36
浏览量
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安作璋教授主编的《中国运河文化史》上、中、下三大册已于2001年9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印成出版。这是安作璋先生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题之主体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关于我国运河史研究领域内容最为全面详瞻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包括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广大国土上多条运河,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修治历程以及运河文化;其中又以运河文化为论述之重点,举凡历代运河区域之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状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主要学术成就,社风民俗,运河区域内以及与区域外,甚至域外之经济、文化交流等均一一述及,详加论列。称之为是我国运河修
治史与运河文化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不为过。
当然,称之为是我国运河修治史与运河文化史的“百科全书”是指其内容丰富翔实,论述系统细致而言。实际上,安作璋先生与参加撰著的学者,在撰写这部煌煌大作时,不仅只是勾稽史实,比勘史料,精心构架,严谨陈述;而是以全新的视角,在将我国之运河修治史与运河文化史纳入到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之内,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推出的一部有创新之见的学术精品。它揭示了我国历史上运河的修治与历代皇朝兴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也阐释了运河文化的特征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论及大运河的开凿贯通,营造了新的生态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正是因为有了上列新见,使这部新著不仅较以前出版的仅述我国运河发展史的著作内容上更为丰富全面,而且更加具有理论力度。
当前,我国学术界研治文化与文化史盛极一时。除众多专门性文化研究外,区域文化研究也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近年来流域文化史研究也异军突起,著述甚多。继侯仁之先生主编的《黄河文化》于1994年由华艺出版社推出之后,黄河流域八省区之人民出版社经过10年努力,已于2001年出版了10卷本的“黄河文化丛书”,另一本《黄河文化史》今年也将由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而在我们中华民族另一条母亲河— 长江流域,还在1995年就有李学勤、徐吉军先生主编的《长江文化史》问世,近年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文化研究中心,在季羡林、汤一介等著名学者支持下,正邀请与组织国内外学者撰写出版《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先期编辑的《长江文化议论集》预计不久即可付梓印行。此外,由河北大学出版社组织撰写的“大江大河传记丛书”去年也出版了《珠江传》、《塔里木河传》等数种。而这部由安作璋先生主编的《中国运河文化史》的及时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流域性文化史研究的空白,而且还由于我国大运河这条主要由人力开凿形成的河流所具有的不同于纯由自然力造就的河流的诸多特点,使流域文化史研究增补了一个重要的类型,整体研究工作也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视对河流的治理,以兴水利,除水害。既包括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辽河、塔里木河等大江大河,也包括大运河这条重要的人工河道。毫无疑问,《中国运河文化史》的出版,正逢其时。作者们在这部几近二百万字的著作中所详细深入总结论述的历代对这条大运河进行修建、治理、管理、运用等方面的措施与经验教训必将对今后在新的时代里如何进一步治好、管好、用好这条人工河道提供历史借鉴。甚而至于对当前已启动的南水北调这一世纪性的宏伟工程也会有所助益。因而此书的资治益世作用也是十分显明的。
正如学界同仁所公认的,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也是不可能穷尽的。我在所写的《有关长江文化研究的几点议论》一文中(已收入《长江文化议论集》,即将出版),曾响应季羡老的倡议,对流域性文化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即:一、应深刻揭示流域性文化的整体特征;二、应对流域范围内各区域文化进行全面研究;三、应注重对流域范围内生态文化的研究。尽管我国之大运河作为一条人工河道与黄河、长江等天然河道有所不同,如其流域范围就不能简单地按集水区域的界线划定,但我十分欣喜地看到,以安作璋先生为首的这一学者群体,在研究与撰写这部大作中,也都注意到了上述三个方面。另方面,我也感到,就这三个方面而言,在我国大运河文化
史的研究工作中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拓展,我也深信安作璋先生及其同道们也不会因这部著作的出版而就此止步。可以期待,在这部专著所达到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今后在我国运河文化史研究领域还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应世而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