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创新团队举办第二次学术沙龙
作者:
2020年10月19日 09:35
浏览量
10月16日上午,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研究”创新团队(A类)、“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创新团队(A类培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 创新团队(B类)在千佛山校区图书馆教师研修室举办第二次学术沙龙。团队负责人田海林教授、王林教授、刘本森教授,团队成员杜学霞副教授、徐保安副教授、盖志芳副教授、刘志鹏副教授、张少筠副教授以及青年教师万笑男博士、尹承博士、黄润青博士、王雪博士参加活动。

本次学术沙龙共有三场报告,第一位报告人为徐保安副教授。徐保安副教授以《治国大道与工匠之学——再论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之争》为题,指出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中,参与论辩的双方均提出了自己对于官员素质的认知。官员应为道德楷模,还是应具一技之长,是近代弱政府向强政府转化中所提出的新问题。倭仁等人并非一味排拒西学,而是坚决反对正途出身官员学习西学,其对官员道德的持续关注与高度敏感有其价值。近代以来一批“道德”上令人怀疑的人士不断走向前台,政治文化遭到天翻地覆一般的冲击与转化。在强调依法治官却短时期内无法真正实现的情况下,加强对官德的敏感,或能成为约束官员行为的重要平衡器。参加沙龙的老师们提出了提炼题目、聚焦问题、减少枝蔓等意见。
第二位报告人为刘志鹏副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华北沦陷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探究》。文章提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作为民族危亡下全国公认的抗战领导者,筹划战时宣传特别是沦陷区宣传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日军的打击下国民党在沦陷区的宣传工作却潜伏不张。及至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在华北恢复党务的基础上,逐步重视宣传工作的指导与实施,展现了其在华北地区的抗战布局和生存态势。华北沦陷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诸如宣传方略的筹划、宣传中枢的设置、宣传主体的延揽和宣传活动的多元,均展现了非常态下秘密政治宣传的特性,于抗战尽管有一定的积极实效,但同时也暴露了国民党务工作本身更多的局限和不足。老师们提出了论文的历时性、沦陷区的界定、评价的两面性等问题和意见。

第三位报告人为刘本森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山东小三线建设中的民工保障》。文章认为:山东小三线建设初期招收了大量民工在位于沂蒙山区的工地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民工们在生产资料供应、生活物资供应、生产安全保障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有力地支撑了山东的小三线基础建设。山东小三线建设中的民工后勤保障工作,体现出政府主导、民工和驻地群众配合,政策到位、内容丰富,工地组织、干部带头,条件有限、艰苦奋斗等特点。老师们的意见指出,要注意资料的丰富性,增加口述资料,要写出冲突,增加吸引力等。
整场学术沙龙持续时间三个多小时,报告充分,讨论激烈,直面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悉,团队第三次学术沙龙将于下周举行。
供稿审核:历史文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