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乌力吉教授做客第1482期weide1946伟德——文明互鉴:北疆文化与内蒙古美术

作者:

2025年03月11日 09:33

浏览量

2025年3月8日下午由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高端学术讲座文明互鉴北疆文化与内蒙古美术在千佛山校区2126会议室隆重举行。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乌力吉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案例解析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北疆文化多维建构与美术创作互动关系的学术盛宴。


首先,乌力吉教授开篇即以一体多元的北疆民族文化引入进行历时性的梳理。他指出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体现在五个文化圈的动态叠合以游牧文明为底色的草原文化、承载农牧交融的农耕文化、见证民族迁徙的黄河文化、象征边疆治理智慧的长城文化以及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文化。这五种文化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存在。并且,在历时性考察中乌力吉教授以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战国时期鹰顶金冠饰为切入点揭示北方草原艺术与中原礼器文化的早期对话。通过详实的图像学分析论证了回鹘金银器中的唐代纹样、契丹墓葬壁画中的唐宋绘画元素、女真建筑彩绘中的中原技法等典型案例构建起10-12世纪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实证谱系。特别以元代青花瓷为例解析其青花白地与元朝内蒙古统治者所信仰的崇青尚白的色彩禁忌正相符合,指出这种草原审美与农耕技艺的完美融合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物质见证。并指出北疆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进而使得内蒙古的美术创作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征,而且这种审美心理与审美的追求在历代美术活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乌教授随后以蒙古刺绣为例对民间艺术中的文化融合机制进行说明。蒙古族刺绣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这项凝结着草原智慧的民族技艺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演进中通过与汉、满、藏等多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形成了凝重质朴、粗犷匀称且色彩鲜明的艺术特质既承载着游牧民族的精神品格又积淀着中华美学的共同基因。从秦汉时期中原织锦经草原丝绸之路传入蒙古高原到元代形成实用性与欣赏性刺绣的分野从明代云锦技艺与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跨地域融合到清代满蒙服饰文化的交互影响蒙古族刺绣始终在文化互鉴中实现创新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在继承宋代刺绣工艺基础上分化出以宫廷礼服为代表的实用性刺绣和以宗教题材为主导的欣赏性刺绣两大体系至明清时期随着满蒙联姻与藏传佛教传播不仅吸纳了苏绣的针法、唐卡的构图更将满族补子纹样转化为独具特色的盘金绣技艺。这种持续的文化对话使蒙古族刺绣既保持着云纹”“卷草纹等草原原生符号又兼容了多民族审美范式成为见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文化文本。其发展历程深刻印证了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的艺术注脚。

接着,乌教授对内蒙古著名画家的经典画作进行梳理与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画家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老一代艺术家,为内蒙古美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作出一批反映草原美好新生活的好作品。与此同时,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先后来到自治区工作。再加上从兄弟省、市前来支边及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后原绥远省的一批美术力量,使内蒙古美术队伍迅速壮大,到50年代中期,已初步形成一支阵容可观的美术创作队伍,从而创造了内蒙古美术最初的辉煌。由于这种鲜明的北疆地域文化特征,内蒙古美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美展上以“群象”方式显示自己的阵容和实力。这时期的内蒙古美术创作以表现新中国成立的大好形式下草原人民幸福生活为主。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平方面在当时的全国美术界非常突出。

在对精品画作进行梳理后,乌教授指出当下内蒙古画家们冷静地思考之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了自己,觉得还是画自己最熟悉的内蒙古题材更适合他们,因为内蒙古没有西方所谓抽象化的现代品种生长的生活土壤和气候,即使你感觉很现代了,别人觉得不对,自己也觉得说假话。正如妥木斯先生所说:“……虽然也想弄出些花样,就像穿了西装的牧民,总不免带有一股纯朴的羊膻味和奶香味。如果有水果和海鲜味的出现,人们就不会认为和内蒙古有什么关系了。这一点很无奈、无情,也无悔、无愧!至于别人说什么,该听则听,不该听则不听!搞商品画的人抄我们的题材;赶时髦的人贬我们的题材;热衷于‘前卫’的人冷眼我们;要求直接‘服务’的人斥责我们。这倒也好,四面有力加身,反而稳定了我们。我们只好自己的基础上求变化,在自己的真情实感中继续前进!”因此,内蒙古美术家们的不“前卫”,成全了自己绘画的“绿色”性质,但在绘画技巧、艺术语言、创作理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完善和丰富。他们所创作的富有北疆文化特点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美术作品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乌教授对民族团结的视觉表达进行讲述。在上世纪3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几年来,中国美协立足于中国美术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连续举办少数民族题材的大型展览,带动画家们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梳理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状况,用艺术的形式维护祖国统一,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这里展示的是几代美术家们的作品,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美术事业发展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画笔讴歌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也用艺术的形式维护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稳定。并且,艺术家的采风和写生活动加强美术家与群众的联系,促进各地美术家与内蒙美术家之间的交流,也使艺术家摆脱了一般图像时代表现感念的弊端,把视觉经验的感受与北疆新精神、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为内蒙美术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为其他题材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借鉴。而内蒙古文联、美协、地方宣传部门和高等艺术院校相互协作,探索主流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为特定的研究创作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凝聚了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的智慧结晶,在内蒙古文联、美协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会有新的活动把我们已有的想法推向更广、更深处。

此次学术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界对北疆文化内涵的理解更通过具体的美术案例揭示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叙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照。正如乌力吉教授在结语中所言作为内蒙古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参与和梳理美术史的文脉,加深对传统的理解,推进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总结北疆草原题材方面的创作经验,这项工作可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理论体系。


主讲人简介】

乌力吉美术学博士、二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艺术系主任。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