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曹峰教授做客第1471期weide1946伟德——道家的“无名”与“有名”

作者:

2024年12月19日 10:00

浏览量

12月16日下午,齐鲁文化研究院成立二十五周年专题讲座、weide1946伟德第一四七一期《道家的“无名”与“有名”》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峰担任主讲嘉宾,齐鲁文化研究院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齐鲁文化研究院刘爱敏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曹峰教授首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即道家对于“名”的态度,道家有时对“名”表示轻视与否定,有时候又对“名”表示重视与肯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曹峰教授的讲座就从这一问题出发。

接下来曹峰教授谈了他对道家“无名”的理解。他认为“无名”是对“有名”的一种否定,是对“道”特征与状态的描述。“无名”可以用来描述“道”的性质与状态,源于道家“道”“物”两分的基本思维结构。因为“物”是“有名”“有形”的,不同于万物且超越万物的“道”就一定是“无名”“无形”的。作为万物产生、存在、运动、发展之总依据、总根源、总动力的“道”就不可能用“名”和“形”去认识把握。从生成论上讲,道家坚持“无名”“无形”的“道”在先,“有名”“有形”的“物”在后。在道家看来,“大道”是“本”,而“形名”是“末”,不能过分看重“形名”的地位和价值。

道家在根本价值上否定“有名”的同时,又承认“有名”的必要性。虽然“无名”是万物生成的本源,但万物要成为万物,还需要“有名”。同时,缺少“形名”这样的工具,也不能治理国家。《老子》的思想强调“无名”,最终是为了走向“有名”,强调“道”最终是为了走向“物”,不然道家理论会空洞无用。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作为一种建设性的思维,其根本目标在于天下的大治,在于“无不为”。“名”作为塑造世界的工具和力量,是不可能不加以重视和把握的。

最后,曹峰教授谈到了北宋思想家张载对道家“有生于无”思想的批评。张载认为“无”并不能直接理解为“虚无”,然而,佛道异学却将“无形”的事物归于“虚空”,这种只知其“明”而不察其“幽”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张载的“名论”以“形”为突破口,运用“太虚”“气”“象”“形”“体”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起了一个新“名”学理论体系。

刘爱敏教授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曹峰教授的讲座,她认为曹峰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注重从学术史脉络阐述问题,观点论述深刻,征引文献丰富,让大家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其后在互动交流环节,曹峰教授还详细回答了师生的问题。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老子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善于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先秦秦汉哲学、道家哲学、诸子学,已经发表论文近180篇,译文40余篇,著作、编著、译著20余部。


文字 | 刁春辉     编辑 | 孟令倚     摄影 | 孟令倚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