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教授做客第1472期weide1946伟德——中华文明形成标志的重新界说与“古国”“方国”“邦国”“王国”诸概念辨析
作者:
2024年12月20日 10:00
浏览量
12月17日下午,齐鲁文化研究院成立二十五周年专题讲座、weide1946伟德第一四七二期《中华文明形成标志的重新界说与“古国”“方国”“邦国”“王国”诸概念辨析》,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震中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齐鲁文化研究院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吕文明教授主持,副院长张磊教授总结。

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热点”,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次讲座中,王教授首先对文明社会形成标志的“三要素说”“阶级说”等观点作出解析,并重点提出和阐述了“国家说”。王教授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阶级的存在与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接着,王教授从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都邑(都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物化标志。(1)“都邑说” 聚焦于文明社会的综合的物化形式之上,而物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与所谓标志划等号的。(2)“都邑说”符合中国古代有国就有城,建城乃立国的标志这一历史特点。(3)都邑或城市是“文明”与“国家”的连接点。(4)“都邑说”或“城市说”符合我们对于世界文明起源演进的共同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认知。(5)都邑或城市是多种文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体。另外,王教授以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为例,强调以都邑作为中华文明形成标志来衡量良渚和陶寺的性质,都可以称为“都邑国家文明”。

最后,王教授对“古国”“方国”“邦国”“王国”诸概念进行了详细辨析。王教授认为用“邦国—王国—帝国”这一模式来概述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特征的演变是比较科学的说法,并指出更精准的表达是:邦国—王朝国家—帝制国家。

本次讲座中,王教授在对相关学术史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引征大量传世与出土文献进行详细论证,加深了在座听众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认识。讲座立足学术研究前沿,理论性与创新性强,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主讲人简介】
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学术专长为先秦史、中国古代文明史、考古学。代表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等。
摄影 | 侯祺瑞
排版 | 李元宵
文字 | 段 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