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长虹教授做客第1434期weide1946伟德——经济地理学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
2024年10月09日 16:43
浏览量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河南大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院长苗长虹受地理与环境学院邀请,于2024年9月26日在长清湖校区文昌楼进行题为《经济地理学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程钰教授主持,学院近100余名师生参加。
本次讲座,苗长虹教授深入探讨了经济地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转型机遇。围绕经济地理学发展、区位机会窗口与动态化学习场、新质生产力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经济地理学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绿色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展望了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从后发国家追赶到新产业空间兴起
首先,苗长虹教授概述了从1950年代至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地理学与经济学的综合分析提出:先发国家有着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创意经济等优势,而后发国家仍处于追赶经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现状,但新产业空间、新地域空间的发展却使得后发国家迎来新挑战新机遇。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分布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城市变迁、社会演变、文化融合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这得益于地理科学不仅能够提供普遍性规律,更重要的是其实践性和可落地性。
二、区位机会窗口与动态化学习场:从粘性节点到路径创造
机会窗口可以解释后发国家如何实现追赶、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赶超,而区位机会窗口可以用来描述新出现的产业借助于不确定性、创造力和偶然性形成新的空间格局,可以解释新产业空间如何兴起、产业转移与承接地空间选择、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等。“学习场”以“学习”为核心,以“场域”为基石,以“惯习”为中介,以尺度地理学、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并指出在新全球化过程中不同转向(尺度、关系、演化)之间深度融合对学习场理论建构有了新要求。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谁能动态捕获区位机会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指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中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前者不改变原来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后者改变原来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苗长虹教授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指出构建过程中的区位机会窗口与学习场,并从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跨产业整合等五个方向讲述学习场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黄河流域:如何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存在水资源短缺刚性约束强、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水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黄河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苗长虹教授指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快,但内部差异显著。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最后,苗长虹教授指出各地应依托城市群配置创新链和产业链群,因地制宜抢抓能源革命与数智革命的战略机遇与区位机会窗口,合理配置资源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增强在全球-国家-区域生产网络中链接能力,促进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苗长虹教授深厚渊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示例阐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前沿性,讲座包含了经济地理学前沿的问题以及最新的文献内容;二是理论性,讲座中深入探讨了经济地理学思维、逻辑方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三是地理性,讲座将地理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苗长虹教授的研究深度和学科融合性。此次学术讲座拓宽了参会师生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对经济地理学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与认识。
【主讲人简介】
苗长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河南大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院长。
撰稿:刘凯
审核:李连刚
供稿审核:地理与环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