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奎英教授做客第1428期weide1946伟德——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概念、特征及其革命
作者:
2024年09月25日 20:42
浏览量
2024年9月21日下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应邀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34会议室,为在场师生做了关于“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概念、特征及其革命”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李红春教授主持,文学院李辉教授、杨光教授、厉运伟副教授,青年教师段超、盛帅帅,新传学院李茂民教授,其他院系的教师以及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40余人共同参与。
赵奎英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概念。从丹托对当代艺术的定义出发,赵奎英教授认为存在三种定义当代艺术的方式:时间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特殊风格或类型的当代艺术、时代精神意义上的当代艺术。通过对这三种方式的分析,赵奎英教授提出了第四种当代艺术的概念: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具有当代性的艺术。与当代艺术一样,跨媒介艺术也有广义、狭义、折中三种定义方式。赵奎英教授倾向在广义与狭义两种界定基础之上进行折中:凡是实际上使用一种以上的媒介,并注重不同媒介之间关系的艺术都可以称为跨媒介艺术。由此,跨媒介艺术具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多种媒介,二是实际使用,三是注重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赵奎英教授指出,跨媒介艺术实际上古已有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经提到,只是,当代跨媒介艺术具有高度的媒介自觉性。而在当代艺术之中,跨媒介艺术已经成为主导形态。
赵奎英教授将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感知方式概括为复杂的“共感知性”。“共感知性”一词是用来描述当代跨媒介艺术由于运用多种媒介而创造出来的那种要求多种感官知觉以及整个心智系统实际参与的共同感知状态。“共感知”是“多感官的共振”,是“多感官”与“认知”的共同协作。跨媒介艺术需要多种感官知觉以及整个心智系统的协调运作。赵奎英教授以白南准的《电视佛》这一艺术作品阐释了复杂的共感知性。在她看来,复杂共感知性是当代跨媒介艺术最具有革命性的特点,这种共感知性解构了感官之间、感官与心智之间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一种非中心化、多感知性的意味。这种复杂共感知性也是对康德以来审美感知理论的突破。对感性与知性结合的强调,也有利于审美走出“审美舒适区”。
赵奎英教授认为具身空时性是当代跨媒介艺术的存在方式。一般而言,传统艺术分类学会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以及时空艺术。莱辛的《拉奥孔》就是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探讨诗歌与绘画的差异。虽然任何将时间性和空间性媒介结合起来的作品都具有时空结合的特性,但赵奎英教授认为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时空特征有新的含义,因此她将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时空结合特征称为空时性。当代跨媒介艺术仍然以视觉艺术为基础,这种建立在视觉空间基础上形成的时空结合特征,便是空时性。与传统时空结合的艺术不同,当代跨媒介艺术中,时空结合不仅仅是表现手法,往往也是跨媒介艺术中探索的主题与内容,媒介综合自身具有了主体性、生命性、生产性。与此同时,跨媒介艺术的空时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对立,使得时间与空间相互嵌入、相互作用、相互生成,而且打破了“作品外空间”与“作品内空间”、“媒介内时间”与“媒介间时间”的界限。另外,赵奎英教授特别指出,当代跨媒介艺术不只是想象性的,而且也是观者具身介入的物理性时空,当代跨媒介艺术更加具有在地性、现场性、发生性。
讲座的最后,赵奎英教授讲到了跨媒介艺术的哲学文化基础,以及跨媒介艺术与审美异托邦之间的关系。跨媒介艺术不是消除各种媒介的存在或者差异以使得各种媒介整齐划一,而是把具有差异性的存在组织起来形成包含区分和间隔的多元共生性。个体的差异性在跨媒介艺术中是被承认的。
在交流环节,赵奎英教授就跨媒介艺术是否是一种艺术类型这一问题与在场同学亲切交流。赵奎英教授认为跨媒介艺术是一种艺术特征,而非像装置艺术、大地艺术一样是一种艺术类型。杨光教授认为赵奎英教授的讲座具有三个特点:虽然讲的是当代,但是善用传统美学、文艺学的资源;从概念出发,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尤其注重概念的阐释;善于“造词”,创造有意味的“概念”。
最后李红春教授对报告做了总结,认为本场讲座不仅有理论的穿透力,逻辑的思辨力,还有审美的感染力,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把握跨媒介艺术的特质、特征,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上展开对当代艺术的鉴赏。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赵奎英,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符号学、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学等。已出版《语言、空间与艺术》、《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等著作6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7项;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十余项,并曾获江苏省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社科英才”称号等。
撰稿:陈西梁
审核:李红春
供稿审核: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