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王尧教授做客第1465期weide1946伟德——“口述史”与文学史写作的新可能

作者:

2024年12月08日 20:22

浏览量

2024年12月5日上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受邀作客山东师范大学weide1946伟德,于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做了关于“‘口述史’与文学史写作的新可能”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孙桂荣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师生40余人参与本次活动。

王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自己从事文学口述史研究的契机,接下来主要从理论、实践、思考三方面介绍“口述史”与文学史写作的内在关联,口述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会对文学史特别是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王尧教授从什么是口述史出发,形象地说明了口述史著作是访谈的录音(影)在由“声音”变成“文字”之后的出版物,作为“声音”(或者“抄本”)的口述史资料与作为口述史的出版物(或“著作稿”)。这中间还有许多无法省略的重要环节,而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反映了口述史写作者理解和叙述历史的思想与方法。

随后,王尧教授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口述史”与文学史写作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其一是访问者如何准备访谈问题。王尧教授认为应大量搜集有关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资料,从大量准备中确定受访者和访谈问题;其二是访问什么样的作家和学者。王尧教授坚持做平民化作家作品研究,以他们创作的经典著作为主,逐渐深入到文化领域研究;其三是如何把访谈的声音转化成文字。王尧教授说受访者接受访谈时的语气口型、肢体语言等都会对访谈有影响,受访者应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合理地纳入口述史写作中;其四是受访者在访谈时所述内容的真实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受访者口中的事件是他们记忆中的历史,会因时因地产生偏差,受访者应审慎考究。

接下来,王尧教授重点讲述了文学史写作的形式、文学史写作的结构和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经典化、民族化以及文学史的史料研究四个问题。王尧老师提出目前的中国文学史写作盛行论述体和叙事体两种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所谓历史化的叙述序列,而口述史的方法对这种叙述方式提出了挑战。当我们以口述史的方式努力返回文学话语的实践场所时,口述者相同的和不同的讲述都表明文学思潮与流派常常是多元共生、冲突交融、必然又偶然。针对文学史的结构问题,王尧老师生动地论述文本生产的过程会受到的来自文学制度、出版社、批评家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为理解文本和思潮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民族化和经典化问题,王尧教授认为口述史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在对文学史进行经典化研究中应注意在文化差异中获得共识。对于当下热门的文学史料研究问题,王尧教授也辨明了史料与文献的关系,重申了口述史的价值。

在问答环节,针对听众所提出的怎样开展审美向度的文学批评的问题,王尧教授从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具有交叉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回答。最后,现当代文学学科点负责人李宗刚教授对王尧教授的讲座做出了高屋建瓴式的点评。本场报告视野独特,理论前沿,极具启发性,增进了文学院师生对“口述史”这种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主讲人简介】

王尧,苏州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苏州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兼及文学创作。主要学术著作有:《“新时期文学”口述史》《中国当代散文史》、《“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莫言王尧对话录》《作为问题的八十年代》《历史·文本·方法》《王尧文学评论选》《忽然便有江湖思》等,主编《“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文革文学大系》等,另有长篇小说《民谣》,散文随笔集《纸上的知识分子》《时代与肖像》《我们的故事是什么》《日常的弦歌》等,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撰稿:孙连五、南浩琳

审核:许小泽

供稿审核:文学院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