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初熹教授做客第1450期weide1946伟德——人工智能时代美术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2024年11月20日 09:52
浏览量
2024年11月13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千佛山校区三号教学楼3号报告厅举办第1450期weide1946伟德——《人工智能时代美术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此次讲座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钱初熹教授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组负责人,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美术教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同时也是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的创始人、全国美术教育研究生创新论坛的发起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引领者。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吴磊主持。讲座吸引了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多名教师、全体博士生和硕士生、部分本科生以及济南各区美术教研员及一百多位中小学一线美术教师等在内的广泛参与。

讲座伊始,吴磊对钱初熹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钱初熹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随后,他深入阐述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美术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吴磊强调此次讲座对于美术学科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们的未来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引。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美术专业尤其是美术师范生而言,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曾经“只画好画”这一单一标准已经不再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同学们需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的脉络,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密切留意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

钱初熹进行了精彩的分享。讲座以“人工智能时代对美术教育的挑战”作为开篇,深入探讨了生成式AI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对交互式AI的未来展望,她强调“超级AI时代不仅是一场科技的革命,更是对美术教育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她从《哈佛商业评论》到《杭州日报》等丰富的资料内容出发,对“生成式AI,是教育领域的救世主吗?”“为何AI艺术总是如此糟糕?”“Sora发布引发教育界一连串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埋头苦读’吗?”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分享了《教育新语》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的内容,以及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对未来世界的五个判断和202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以及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等重要信息,这些内容为当下与未来的美术教师提供了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指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时代变革对美术教育带来的冲击。
钱初熹强调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围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钱初熹从设计思路、美术课程内容及架构、教学建议等多维度进行详细讲解,并进一步提出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六大方向,为美术教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钱初熹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美术课程与教学范式转型的理念及范例。她强调通过改变美术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美术知识体系以及跨学科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者转身为“隐身者”,通过巧妙地引导和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为了更生动地说明这一理念,她以“初空间”创设,学生与书法、科学老师的书信交往为案例,令大家耳目一新,极大拓宽了同学和老师们的视野。这一案例表明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要有与之相应地美术学习理念以及美术学习方略。

在面向未来的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案例方面,钱初熹进一步强调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她以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毛倩倩老师的《我的“教科书”》课程为例,详细展示了从准备阶段到实践阶段等各个环节,清晰阐释了“话题是怎样由学生生成并在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通过提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主题,在倡导环保意识的同时,引导大家向艺术家学习艺术赋能环保理念。大到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改造、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的耕种装置艺术品以及博埃里工作室的“垂直森林建筑”等,小到服饰、玻璃瓶与种子、手帕等,为大家展现了丰富多彩创意不一的艺术形式和实践案例。此外,以杭州云谷学校“防鸟撞玻璃行动宣传”为例,展示了在玻璃上进行贴画设计,将艺术性、实用性和功能性完美融合的实践案例。同时,钱初熹分享了“作为艺术的自然”美术单元课程,以“艺术与自然融合,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计传递社会责任’”为大观念,以“再遇自然—表现自然—修复自然—展示与交流”等层层递进的环节,串联起整个课程,并从单元目标、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学习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讲解。通过对以上大量案例及单元课程的讲解,钱初熹全面回答了将环保理念融入美术教学的构思与实施方法。此外,钱初熹还强调了中小学跨学科项目学习,以《我们的小舞台》《微舞台场景设计与演绎》两课为例,生动展示了数智化如何赋能艺术,积极提倡为社区服务的艺术学习理念,为美术教育在新时代的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与方法。
在讲解面向未来的美术学习评价案例时,钱初熹以《寻找博物馆里的“显眼包”》《展示美化空间的设计—纸艺插画艺术》《我为半马河代言》课为例,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衔接点,即从基础到复杂、从模仿到创作、从单一到跨学科、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路径,指出教师要主动梳理和调整不同年级的教材。同时,以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怀艺美术馆”等为例,提出融入“学校是一座美术馆”的创新概念,为美术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有助于大家全面和科学地评估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
钱初熹着重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她强调美术教师应深刻理解什么是“独创性”,应将高中美术课标中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临摹、半原创、完全原创等不同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意识和道德观念。钱初熹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大家能够一生专注一件你能改变的事情。”钱初熹的肺腑之言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同学和老师们。
吴磊总结指出,钱初熹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带给大家一场精彩的干货满满的讲座,内容涵盖了从人工智能到手工制作,从课堂到课本,从教到学的各个方面。对于在座的各位老师、教研员,以及同学们来说,这场讲座为大家未来的研究方向、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思路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启发和助力。会后,大家进行了合影留念。

社科大讲堂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的学术交流平台,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本次讲座无疑为当下及未来的美术教师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拓展艺术视野,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此次讲座,师生们不仅了解了人工智能赋能美术教育的方法与实践,还为大家未来的美术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明晰路径,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持理性认知,如何根据现代情境和学生经验、个性、未来发展等相关要素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美术教育教学。钱初熹的教导也使大家得以从“美术课程”与“自身职业发展”两个关键维度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足育人目标,为美术教育事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讲人简介】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美术教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组负责人,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撰稿:孙春信 江方洲
审核:赵爽平
供稿审核: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