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慧教授做客第1443期weide1946伟德——爱的哲学:多玛斯之爱与儒家之仁
作者:
2024年11月13日 08:29
浏览量
11月1日上午,由马克思主义学部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1443期weide1946伟德于长清湖校区树蕙堂二楼虚拟仿真中心开讲。本次大讲坛特邀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与文化月刊》(A&HCI)编辑委员、生命教育咨询委员潘小慧担任报告会主讲人,作了题为“爱的哲学:多玛斯之爱与儒家之仁”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部副部长孙余余主持,二百余名学部师生到场聆听。

报告会伊始,潘小慧教授介绍了多玛斯(又译称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生平以及著作,并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多玛斯对“仁爱”问题的研究。潘教授指出,在多玛斯看来,仁爱一词的意义所指涉的对象主要是上帝,其次是近人;仁爱存在于人的意志当中,故意志是仁爱的主体,它并非感性欲望,而是理性欲望;仁爱之爱不能只驻足于上帝,还必须扩展至自己、友人、父母、家人、罪人、敌人、天使及恶魔等,构建每个个体爱的秩序和次第。潘教授还具体阐释了多玛斯之仁爱既是一种友谊,又是诸德的形式,引导诸德之行为朝向最终目的。紧接着,潘教授比较了多玛斯之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不同,她认为,儒家的仁爱并未及于超越之天,而限于人与人之间,而基督宗教以爱上帝作为仁爱最迫切及本质的对象;儒家的仁爱并未及于仇敌;儒家之仁爱属于本性之德或伦理德行,而基督教哲学讲仁爱则是属于超越之德,两者仁爱思想的不同体现着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最后,潘教授指明,多玛斯之爱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伦理学方面,尤其是在德行伦理学方面,与其哲学系统一样,最后均指向终极关怀。报告会最后,学部师生踊跃提问,潘小慧教授对相关问题予以细致解答,为与会师生提供了进一步的思想启示。

【主讲人简介】
潘小慧,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与文化月刊》(A&HCI)编辑委员,生命教育咨询委员。研究领域包括中西伦理学、多玛斯伦理学、儒家哲学、儿童哲学等。先后出版《德行与伦理——多玛斯的德行伦理学》《哲学入门》《哲学概论》《多玛斯伦理学的当代性》《儒家伦理学与新士林哲学》等多部著作,发表相关论文170余篇。
撰稿:范晓颖
审核:潘科
供稿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