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刘庆和教授做客第1446期weide1946伟德——后知·后觉——从一个展览说起

作者:

2024年11月07日 15:33

浏览量

11月4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千佛山校区三号教学楼3153报告厅成功举办第1446期weide1946伟德——《后知·后觉——从一个展览说起》。本次讲座作为美术学院美育实践部主办的名家工作坊的系列活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庆和作为主讲嘉宾,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担任特邀嘉宾,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明波担任主持。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全体博士、硕士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明波院长对两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两位艺术家的共同点: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的领军人物,皆因‘都市水墨’为艺术界所熟知。然而,本次讲座并非着重于对这一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试图牵引出刘庆和先生40多年间艺术的全貌,如何广泛地展开对语法、主题、叙事、象征与隐喻的艺术实验,来推进自身的变革,并始终与当代艺术保持同振共生的关系。本次讲座的特邀嘉宾张望先生对刘庆和先生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随后,刘庆和先生进行了精彩的分享。讲座以“巨作和画谱”作为开篇,讲述刘庆和先生最为代表的多声部、多时空叙事的来源。刘庆和先生陆续向师生们展示了《临池》《有人》《响水》《青春在海河畔》《向阳花》《白话》 等系列个人展览中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写生作品、手稿以及现场布展照片等百余幅,并对这些作品背后的灵感来源、象征性表达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刘庆和先生认为:从传统水墨画中,很难找到都市题材可依循的表现技法,只有依靠自身的生活积淀、对生活真情实意的体验,在创作中进入一种激情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发挥自我。作品中视角的改变同样带来了感知的变迁。这些由时间和记忆达成的作品,既是绘画的魅力,亦是一段段档案,它追溯着个人的记忆,已确认自身的来处,却无意间牵引出遥远的发生,成为时代变迁的佐证、中国近百年巨变中细腻而又温情的缩影。

刘庆和先生不仅仅传授自己的创作方法,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在创作观念上的演变和心路历程。观念的变革,总是带动语法的实验。在同名大展“刘庆和”中选用了一件他描绘自己写生场景的作品,这种自传式的表述,将“讲述者”明确为“画家”,以引向画家最核心的工作:如何展开艺术语言和语法的实验,以创造全新的故事。在刘庆和先生之前,水墨鲜有以一种半日记、半自传、半口语的方式,来描绘一段自我回溯的历史。“白话”系列无疑是一种的新的文体,它使得水墨不再固步自封于一种文人诗书画或是现实主义的语法之中,以重新建立观念-媒介—叙事-意象和隐喻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一面由木板铺设的墙面,试图揭示刘庆和先生作品中多重语法与交错时空的核心要素,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对于媒介的广泛实验:素描、线描、彩墨、绘画、雕塑、摄影与装置,这些广阔而又多元的跨媒体实验,成为奠定刘庆和先生艺术风格的关键所在。作为“都市水墨”的代表,刘庆和先生将水墨的特质和都市的氛围进行精准的贴合,它既包含了“都市”和“水墨”两种形态的特征,又有着独立带有令人惊异的特质。在同名大展中,刘庆和先生提到了自己讲述故事的缘由和线索,分享其展览如何架构的经验。展览分成了七个部分,从水墨语言的探讨方向,归拢出阶段性的工作状态,算是对年代、环境的回应与会意。如何讲述故事?如何理解视觉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刘庆和先生在作品中均给出了答案。

讲座结束后的交流互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提问环节,刘庆和先生总结道:“在其漫长的艺术探索中,很少有‘熟能生巧’的典故。我总是与过去熟悉的经验保持着距离,不断地尝试生成新的可能,以保持某种难能可贵的‘生涩感’与‘在场感’。”其同时鼓励同学们勇于进行艺术实验与探索,寻找新语言、新手法以及新材料,在视觉与审美都在不断颠覆的时代,习惯于保持距离的反观自我,不断进行自我内部的打破与重组,也许正是其从未定格于某个单一的“我”,他的作品风格才是如此的多元而又含糊:传统水墨中的小品,文人画的趣味,科技带来的全新光影,女性的休闲、简约与优雅,现代社会中普遍的疏离感,充满想象的魔幻与陌生,在其作品中反复交错。刘庆和先生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深入现实与幻象、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使我们得以见证“后知·后觉”的重新定义。

社科大讲堂作为山师大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美术学院结合名家工作坊系列活动的开展,本次讲座无疑为同学们丰富纵向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加深其对水墨语言与创作样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不仅可以观看刘庆和先生大量的中国画创作、雕塑装置作品及展览的现场视频,也可以聆听刘庆和先生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分享,为师生们后期的艺术鉴赏以及艺术创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始终是建立在对当下现实社会独立的洞察与体验之上,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够更加积极的调动不同的视觉语言与修辞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审视和现实文化的关照揉渗于一体,衍化成作品的内在力量,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为艺术与社会交融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讲人简介】

刘庆和(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撰稿人:张冬云 宗成玉、王佳汇 孟金玺

审核人:刘娅

供稿审核:美术学院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