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贺灿飞教授做客第1416期weide1946伟德——经济全球化新叙事与中国经济地理研究

作者:

2024年06月30日 12:18

浏览量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贺灿飞教授,受地理与环境学院邀请,于2024年6月27日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进行题为《经济全球化新叙事与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王成新教授主持,学院师生13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讲座,贺灿飞教授围绕经济全球化叙事的转变、适应全球化新叙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理解全球化新叙事下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和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等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从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中国经济地理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一、经济全球化转型特征及其地理内涵

贺灿飞教授首先讲解了经济全球化转型的特征,从长时间尺度看,经济全球化历史上是一个波动上升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历了从国际化到自由化的转变,并朝着一体化的方向演进,尽管期间也存在不少逆全球化阶段,但是长期趋势并未改变。从多地理尺度看,经济全球化地理上是经济活动功能整合与地理整合的组合策略,表现为本地化、国际化、区域化、全球化等不同发展方向。经济全球化朝着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带来了新的地理内涵,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转型迫使各国希望缩短对外经济联系的地理距离,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风险;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转型使得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希望保护本土市场,改善本土利益严重失衡带来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从成本驱动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带来了新的地理内涵,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优势将从要素禀赋供给与成本节约的挖潜,转向创新资源组织与创新效益的竞争;另一方面,尽管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不断提升,并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供重要渠道,但是服务贸易同样受制于各国的创新基础而呈现出显著的地理不均衡性,服务贸易整体上集中于高收入国家之间,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整体上,经济全球化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可能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重新分配,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陷入新的争论,给经济全球化的前景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此过程中,经济全球化转型可能加剧经济发展的地理不均衡性,强化已有的核心-边缘结构。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转型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全球化转型进程中,制度对经济布局与经济联系的影响不断增强,为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演化转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接口”。传统的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专注于本地,忽视了其他尺度和层级的制度与文化影响;关系转向强调了企业和政府主体在多尺度制度环境中的关系,但是空间性不够明确;演化转向以企业为主体,对其他主体的作用考虑不足,对制度的认识过于简化。近年来,以全球生产网络为代表的关系经济地理研究、以路径创造为代表演化经济地理研究,逐步呈现出交叉融合的倾向。其中,关系经济地理通过拓展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力求解释经济组织结构与区域不均衡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朝着与经济全球化转型密切相关的国家、金融、劳动力、环境、发展等议题延展。演化经济地理以区域多样化、技术关联、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与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发展韧性等议题深度融合,为经济全球化新叙事下的区域发展路径提供分类依据、过程机制、施策基础。

在此基础上,经济地理学面向经济全球化转型的经济布局、结构转型与区域发展研究,逐步融合地理政治经济方法、战略耦合理论、路径创造理论,形成一个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用于解析有能力的行动者如何在不同层级的制度环境中行动,通过本地和非本地资产之间的战略耦合,实现区域发展的路径创造。以此为基础,经济地理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对全球治理的研究需求,围绕全球价值链、创新、环境、转型等关键议题,系统地建立经济地理与经济全球化转型的复杂关系。

三、探索支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地理学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对经济全球化转型的复杂形势,面向国家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经济地理学势必需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对此,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需要在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之间寻得新的平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应特别重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推动包容性全球化的理论化与模式化;深入解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地理格局与过程,为经济布局与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关注全球生产网络重组下的区域转型路径及其韧性,突破既有的路径模式和韧性理论框架;关注产业集群演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支撑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战略要求;深化全球、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为建设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决策支持;理解全球环境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实现价值链治理、环境治理、空间治理相协同的理论创新,支撑优化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现实需求;揭示地缘经济格局变化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影响,形成全球、国家、地区相融合的地缘环境系统认知。

讲座的最后,贺灿飞教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细心地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答疑释惑,此次学术交流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新叙事与中国经济地理研究领域前沿热点、理论技术体系和未来发展应用的理解,为师生未来区域经济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启示。



【主讲人简介】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第13届政协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11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撰稿:沈明 范媛媛 宋月婷

审核:陈丽君

供稿审核:地理与环境学院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