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教授做客第1372期weide1946伟德——“走出本体论思维困境——‘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刍议”
作者:
2024年01月14日 18:36
浏览量
2024年1月7日,由音乐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1372期weide1946伟德于千佛山校区音乐学院第二排练厅开讲,本次大讲坛邀请了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洋教授,作了题为“走出本体论思维困境——‘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刍议”的报告。本次报告会由音乐学院副院长宋春燕主持,各地高校师生到场学习。

报告会伊始,汪洋界定了“音乐教育”与音乐类其他专业之间的根本区别,指出“音乐教育”与兄弟专业之间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交叉融合,如“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然包括对音乐知识与理论的教学,必然包括对音乐演奏与演唱技能的教学,甚至还有必要包括对作曲知识与技术的教学。他提出面对不可避免的交叉融合,应该怎样在观念上树立起具有学术意义的差别意识和学科独立性认知,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可行的专业建设路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汪洋从“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之间的本质差异来谈,再进一步扩展至“音乐教育”与其他兄弟专业之间的关系,并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三门学科之间并无实际差异,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本质无二等现存问题。他指出,音乐教育应着眼于教育过程中的人,以人的发展完善为目标,音乐是实现此目标的手段。
紧接着,汪洋围绕“音乐教育领域的本体论思维”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目前音乐教育学科中现存的封闭性本体论思维。汪洋教授指出,第一个本体论思维是教育者认为音乐艺术具有唯一的“本体”,这一“本体”就是教师个体自己所掌握的专业音乐技能和相关知识体系。第二是学科教学者认为音乐艺术的“本体”恒久不变,没有必要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第三是教育者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一个实体,它可以被输送传递,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原封不动地将其移交给学生。
针对这些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汪洋表示,要在新的“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中走出本体论思维的困境,就必须在思想原则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础性认知。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加强其专业性。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是将各种专顶能力在“育人”目标的总要求下给予跨学科整合和开放式探索,从而获得综合性效应。其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与革新。再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由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教学设计将这些材料以各种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使之在与音乐材料的接触和应用中主动成长。汪洋指出音乐院校应该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规划“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

报告会最后,汪洋提出了探索构建中国原生性音乐教学法的愿景。他表示,要实现这一美育愿景,就必须从相关从业者在“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走出本体论思维开始努力。发言结束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音乐学院声乐教师丁兰就音乐教育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有何更好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提问,汪洋教授给予了全面细致的解答,帮助与会师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
本次报告会,汪洋教授以本体论思维视角探析音乐教育学科的重建,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学者温度的理论盛宴,引导同学们了解当今教育趋势,增强对我国的学科体系认同,全面认识音乐教育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价值意义,在音乐学院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主讲人简介】
汪洋,教授、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长三角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浙江省一流学科负责人,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创新团队、浙江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主持人。
撰稿:高唯嘉
审核:张斌
供稿审核:音乐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