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曾艳兵教授做客第1343期weide1946伟德——“火炬”悄然变“利剑”—卡夫卡小说《美国》的启示

作者:

2023年10月27日 21:41

浏览量

10月24日上午,由外国语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1343期社科大讲堂在文渊楼B区242会议室成功举办。主讲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论坛由王卓院长主持,学位点负责人翟乃海教授等学院教师和英语语言文学等方向的研究生同学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王卓院长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曾艳兵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主讲嘉宾进行了简要介绍。曾艳兵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后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卡夫卡研究,学术成果颇丰。随后讲座正式开始。曾艳兵教授针对《美国》中的一个细节展开讨论:在卡夫卡的《美国》中,纽约自由女神手持一把“利剑”,而非现实中高擎的“火炬”。

曾艳兵教授首先解释了自己研究的缘由:他在初次阅读《美国》时便存在疑惑,自由女神像手持利剑,为何卡夫卡要把“火炬”写成“利剑”?在英语中,“火炬”和“利剑”这两个词在发音和拼写上都有很大区别,这说明这是卡夫卡有意而为。他认为,“剑”是小说的核心,研究这把“剑”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能够预演美国后面百年的发展路径和可能性。

曾艳兵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利剑”进行了解读:

一、持剑而生:从自由到暴力的逆转;曾艳兵教授深刻论述了美国暴力政治的发展与表现,本想以自由立国,后来却诉诸暴力、强制的手段占据所谓的世界领导者地位。持剑而生中的“剑”是现代科技之剑,通过掌握最先进的科技,通过对科技的垄断和控制来实现统治,自由的火炬就变成了强权的利剑,自由则失去根基。

二、仗剑而行:技术噩梦与秩序暴力;曾艳兵教授结合小说《美国》中的诸多意象,深入思考了“政治权力依仗现代科学技术来运行”这一现象。小说中展现了科技与资本的画面,暴力之剑通过科技和利益得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变得无足轻重,人们就会迷失自己,这也是卡夫卡对技术变革的反思。他预测到了科技的发展方向和“恶”的滋生,把机械化的未来描绘成一场噩梦,而美国就是噩梦的根源,因而“火炬”就变成了“利剑”。

三、剑指天下:大屠杀的预演与共同体的焚毁。曾艳兵教授在这一部分将文本中的情节与现实社会进行关联,特别强调了卡夫卡小说《美国》中对纳粹种族大屠杀、极权主义、人类共同体焚毁的暗示。

在互动环节,曾艳兵教授就论文标题作了详细解答。以本次讲座的题目为例,曾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题目要经过反复推敲,主标题要有画面感,而副标题则要明确研究对象,提取关键词,做到抓人眼球,让人过目不忘。

讲座最后,翟乃海教授对曾艳兵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曾艳兵教授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利剑”的含义,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对理论的阐释与文本的细读到位,让人受益匪浅。曾艳兵教授对文学的解读和现实紧密相连,对我们理解卡夫卡的小说以及其它作品有着深远影响。


【主讲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供稿:王雅倩

审核:王卓

供稿审核:外国语学院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