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王奕红教授做客第1303期weide1946伟德——村上春树与中上健次

作者:

2023年05月13日 11:12

浏览量


2023年5月9日晚,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奕红教授依托腾讯会议开展题为“村上春树与中上健次”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崔颖副教授主持,日语系部分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约120余人在线上聆听了讲座并参与交流。

讲座开始前,崔颖副教授对王奕红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与感谢,并对王奕红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讲座伊始,王奕红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情况。她以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为例,讲解了其中展现出的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与情感困惑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她还指出村上春树的作品翻译也是一个热门话题,鼓励同学们去对比不同版本的译著,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紧接着,王教授从与村上春树的对谈为中心,引出了日本当代另一位著名作家中上健次。中上健次是日本第一位战后出生的芥川奖获奖作家,被评论家三田诚广称为与大江健三郎并立的现代日本文学双峰。1985年,中上健次与村上春树进行了一次对谈,其内容被发表在《国文学·解释与教材研究》杂志上,题为“中上健次和村上春树——都市与反都市”。而这一主题与村上春树在2023年出版的《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相关,由此亦可见他们对城市的思考和写作一直在蔓延和持续。

接下来,王教授围绕中上健次和他文学创作中的“路地”进行了讲解。在中上健次的创作中经常出现的“路地”是一个日语词汇,原指“胡同、窄巷”。因为在中上健次的故乡新宫等地区,受过去封建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着等级划分和身份歧视,于是中上就以被歧视群体为原型,虚构了一种场域空间,称其为“路地”。其出生地春日地区的身份歧视现象最为长久和严重,更被中上称为“路地中的路地”。关于中上健次的代表作,王教授介绍了《岬》《枯木灘》等作品,特别详细介绍了《千年愉乐》一书。王教授提到,该书的创作时期正与新宫市春日地区在消除等级差别政策下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时间重合,里面对受歧视民日常生活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群体以及当时真实的日本社会文化状况。

此外,王教授还就“中上健次和村上春树喜爱的作家”“中上健次和村上春树与爵士乐”“中上健次和村上春树的物语观”“村上春树和中上健次的历史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指出,中上健次和村上春树喜爱的作家以及爵士乐实际上对他们的文学写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谈到两位作家的物语观,王教授认为村上春树的物语观首先是注重故事性,强调故事情节,其次在于表达“自己”,同时排斥过分强调“自我”,再之是以都市作为背景展开故事。而在中上健次的小说中,传统物语和现代文学并峙抗争又彼此交融。最后谈到两人的历史意识时,王教授指出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1979)、《奇鸟行状录》(1994-1995)、《海边的卡夫卡》(2002)、《刺杀骑士团长》(2017)、《弃猫》(2019)等多部作品中,均书写了日军在二战期间的暴行。相对于这种直面日军暴行的批判,中上健次主要是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展开对国家权力以及资本暴力的批判。

讲解结束后,聆听讲座的同学们与王奕红教授展开了积极的交流,王教授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让参会的师生们对村上春树和中上健次两位日本作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对今后如何研究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王奕红教授的讲座增强了同学们对日本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理解,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为日语系学子们提供了崭新的学术思路,使日语系师生受益非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讲人简介】

王奕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撰稿:游颖琪

审稿:葛云锋

供稿审核:外国语学院




Baidu
1946bv1946伟德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