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文]山东师范大学简史(1977-1990)
作者:
2017年06月18日 13:36
浏览量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山东师院也拨乱反正,开始了新的改革发展。从1977年初到1978年底,山东师院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积极投入了揭发批判“四人帮”的斗争,揭发批判他们篡改党的教育方针,破坏我国教育事业的种种言行。其中,着重揭露和批判了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直接炮制的“两个估计”,用建国17年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事实,说明师范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各级学校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师资;广大教师和干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组织专门班子,开始调查、纠正教职工中的冤假错案。同时,在各项工作中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学制四年;恢复和建立界面活性化学、肿瘤、计算机科学、量子电子学、细胞、环保、运筹学、高能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等研究室(组)。1978年,政史系分开,恢复政治系和历史系建制;恢复山东师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在贯彻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以后,恢复了教师职称制度,相继提升严薇青、秦西灿任教授,管梅谷、刘祚昌、冯中一、庄维石、洪铭熙、雷钊华、冯静仪、王洪年、吴一忠、李茂肃、林典要、孙良明、薛绥之、杨子胥任副教授,以及一大批讲师;制订了科学研究计划,理科有山东农业地理、山东植被、消沫剂研制、高反压大功率晶体管等33项,文科有汉语大词典、俄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等57项;并新建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写作、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哲学史、汉话言、外国语言、英国现代文学等9个研究室。还恢复了教学法课和教育见习实习;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有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文学、运筹学、动物学等学科招收研究生14名。至此,山东师院有政治、中文、历史、外文(英、俄、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音、美)、体育等11个系14个专业,教职工1327人,其中教学人员585人(正副教授33、讲师教员377、助教182、教辅93)、干部职员315、工人427;在校学生2432名,基本上恢复到“文革”前的规模。1978年初,工军宣队全部撤走,6月份取消院、系“革委会”名称,恢复院长、系主任称号。下半年开始,党委书记兼院长郭林,副书记刘众、刘洪轩、主传文,副院长刘洪轩、王振卓、叶锦田、赵凌、田仲济、刘震(1979年2月任职),顾问马培卿、吴毅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以来,中央明确了教育和科技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到高等师范院校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工作母机”地位和历史任务,大大提高了搞好教学、科研和加强学校建设的自觉性。大家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进行改革,使学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建制和领导体制方面。1980年,山东师院被定为省属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8月1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师范学院改为山东师范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科生,输送优秀的中学教师;逐步增加研究生比例,兼负高师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验。”是年9月,省府公布聊城师范学院成立,从1978年就实际独立的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与山东师范大学完全脱离了关系。1982年,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高中正调来任党委书记。系试行系主任负责制。1984年冬至1985年春,山东师大校、系(处)两级领导班子进行全面换届,并改副处、正科级的系领导正副职为正、副处级。在民主测评和省委工作组考查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鲁任〔1984〕12号、鲁政任〔1985〕2号文件)确定管梅谷任校长,刘示范任党委副书记,王荣刚、陈龙飞、张建义任副校长;各系处负责人也随之进行了换届。同时,党政机构分设,分别明确职责范围。1987年2月,省委调省委常委崔惟琳任校党委书记,正式明确山东师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7年,省委调徐卓斌任纪委书记,1988年任党委副书记,增娄礼生任副校长;1990年5月省委调王礼训、宫志峰任副书记;制订出《党委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校党委的地位和作用、职责和任务、以及议事规程、自身建设要求等,加强了党委的领导,改变了过去党政不分的现象。是年9月,管梅谷调复旦大学工作,陈龙飞任校长。
第二,系科发展方面。1980年恢复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招生,学制四年;中文系增设干部专修班,学制二年。1984年增设思想教育专业,属德育教研室,专科起点,本科二年;增设计算机科学专业,属数学系,学制为四年;学前教育专业,属教育系,学制为二年;省外语培训中心,属校长办公室,为提高我省出国人员的外语水平服务。1985年,从数学系分出计算机科学系;物理系增设电化教育专业,学制为二年。1986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学制为二年。1987年,外语系俄语专业恢复招生,学制为四年;增设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承担全省高师师资培训任务,协调高师系统培训计划,组织高师师资培训经验交流,有助教进修班、研究生学位课程讲习班等,学制大多为一年;公共外语教研室设计划内代培英语专修科,学制为二年。1987年,德育教研室与马列主义教研室合并。1990年,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马列主义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室改为大学外语教学部,公共体育教研室改为体育部。是时,全校是教育(学校、学前两个专业)、政治、中文(汉语言文学、新闻两个专业)、历史、外语(英、日、俄三个专业)、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物理学、电化教育两个专业)、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音乐、美术两个专业)、体育、马列主义教研部(思想思想教育专业)等13个系20个专业、两个培训中心、三个公共教学(教研)部。其中文科有16个学科、理科有15个学科从1978年开始相继招了研究生;1981年有教育基本理论、普通心理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动物学等6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管梅谷教授被批准为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的博士生导师。1986年有文艺学、现代汉语、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等4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刘祚昌教授被批准为世界地区史、国别史(美国史)学科博士生导师,陆有铨被批准为教育学原理学科博士生导师。1990年,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史)、世界文学、教育技术学、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7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且从1985年到1987年连续三年扩大招生,平均每年招收本专科生近两千名、研究生近百名,1987年在校学生达6354人,其中本科生4628名、专科生1482号名、研究生244名。同时,还扩大了成人教育规模,函授大学从1981年开始,相继有中文、政治、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体育等11个专业招生,1989年在学学生4826人;夜大学从1980年开始,相继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教育、体育、英语、日语、新闻、计算机、音乐、美术等专业招生,1989年在学学生3003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结构。
第三,教育改革方面。根据1980年6月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1985年6月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校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改革招生、培养和分配办法。从1981年开始,相继实行“定向选择”、“自费走读”、“委托培养”、“定向保送”、“双向选择”等办法,把招生、学习与分配挂起钩来。从1985年起,逐步推行“学分制”、“奖学金制”和“中期筛选制”等,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培养中。(2)改革教学管理。从1982年开始,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和主讲教师审批制,规定教师工作定额,建立教师业务考绩档案,要求正副教授每学年要用1/3至1/2的时间上专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设立浮动奖金,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从1986年开始,强调“教书育人”,相继召开“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颁发“教书育人”守则,评选“教书育人”优秀教学奖。(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自1981年以后,逐步改变课程结构,加强基础课和实践环节,增设提高课和选修课,恢复教育见习、实习。到1990年,全校共开设专业基础课270余门、选修课250余门,其中跨系选修课130余门,加强了文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同时,建立电教中心、计算中心、测试中心等,努力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4)改革职称评定制度。1980年改职称任命制为评定制,在系里讨论和院学术委员会评议的基础上经院党委同意、报省教育厅批准,提升刘祚昌、管梅谷、王明德、张鹤云、田风翰、徐士高、洪铭熙、牟光信、安作璋、李天佑、胡福彩为教授,李毓芙等66人为副教授。1985年又改为由各级评委会评定相应职称的办法,并实行评、聘双轨制,11月份省高评委通过苗永明等49人为副教授;1986年10月省高评委通过冯中一、庄维石、朱其铠、高更生、李衍柱、林乐腾、林典要、宁世光、孙庆基、陈龙飞、程忠义、黄春海、姚敦义、冯静仪、王宏、孔祥铸、聂景康、于超、王春良、鲍兆宁、武殿勳、王义福、吴仕醒为教授,孔孚等125人为副教授。1987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都进行职称评定,开始落实聘任制,3月份,省高评委通过李毓芙、朱德发、陈玉波、苑之芳、雷钊华、石明理、张学惠、娄礼生为教授、徐克勤等16人为副教授;11月份通过庄万、张效先、张怿慈、魏璁、孙希圣、李茂肃、潘伯庚、陈汉斌为教授,刘永铨等34人为副教授;下半年有关高评委还相继通过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3人、副编审2人、副主任医师2人、高级会计师1人、副研究馆员14人、高级实验师5人。1988年,除对已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进行聘任外,6月份又评任毕家庭、徐子纯、张蕾、陆慕贞、任凤鑫、李学斌为教授,张鼎三为研究员;评聘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副研究馆员3人、高级会计师1人。1989年又评聘李师正、俞雪珍、吴玉麟、赵可夫、吕家俊、朱恩彬、蒋心焕、刘念慈、陆有铨,评任李滋生、李枚、严芝学、吴俊良、王静芝、陈明德、王树才、徐树绩、汤安中、董遵章、王泽宣、赵炳炎、孙良明,评定张林泉、侯明君,返聘张震东、管谨讱等为教授;评聘郑同晋、郝振文等53人,评任夏仲明等5人,返聘郭思成等6人为副教授;返聘主任医师张植枫;评任副编审1人、副主任药、医师5人。
第四,科学研究方面。1979年建立半导体和教育科学两个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世界近代史、应用数学、激光物理等17个研究室;1985年增建古籍研究所;1986年增建地理研究所;1987年批准成立软科学和成人教育两个研究所;1988年批准在地理研究所设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到1990年,发展为6个研究所、29个研究室,并采取校系室三级管理、课题责任制、加强横向联系、奖励优秀成果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起教职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1980至1990年,文科共编、译著作59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世界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中国近代史》、《中国史简编》、《现代汉语》、《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美学基本原理》、《欧洲哲学史教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量子力学简明教程》、《体操》等被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世界近代史》、《中国五四文学史》、《秦汉官制史稿》等著作被评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茅盾年谱》、《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等被评为二等奖。理科共编、译著作114部、发表论文712篇,取得应用科研成果152项,其中“氦氖激光管长寿命研究”获国家发明奖;“棉花体细胞胚发生,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的研究”、“临清狮猫胚胎的移植的研究”、“中国鲁北盐区遥感调查研究”、“液晶叶绿素光电极和液晶叶绿素光电池的研究”等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然山植果汁提取和灭菌新工艺研究”、“SP-1纸浆消泡剂的研究”、“开管镓扩散工艺在高反压管生产中的应用”、“玻璃钝化工艺在高反压管生产中的应用”、“SZW-1型起跑反应时测定仪的研制”等16项成果属国内首创;“传动轴扭矩测试装置研置”、“高频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早期诊断的研究”、“STR型直播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等8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工业及事物管理计算机软件开发、半导体器件与工艺等12个项目可承接科研攻关和工程设计任务,电工及无线电技术、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应用技术等38个项目可以承担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外贸英语、化工工程、美术装潢、旅游地理等12个项目可承接大专《专业证书》教育培训任务,一个为社会主义四化服务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逐步形成。
同时,从1972年就复刊的《山东师院》,1976年恢复《山东师院学报》名称,双月刊,社会科学版1978年在省内发行,1980年在全国发行;自然科学版1980年半年刊内部发行,1986年季刊公开发行。并且,1980年创办《外语教学》季刊,1982年公开发行;1987年创办《山东成人教育》,双月刊,公开发行,都对教学、科研起到促进作用。
第五,学校管理方面。1979年,围绕整顿学校秩序,山东师院印发了《加强校门管理办法》、《学生餐厅管理办法》、《课堂秩序若干规定》、《学生宿舍管理办法》,等等;1980年,党政机关开始建立岗位责任制,初步改变了干部职责不明、工作忙乱的现象。1982年开始,把原属校部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系、所,实行经费包干、酬金自定的办法;1983年后勤管理相继制定《伙房承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医药和转诊管理办法》、《煤店承包管理办法》、《维修定额、分片承包管理办法》、《安全节约用电管理办法》,1984年以后又相继实行“食堂全面承包、挂牌服务”、“维修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责任制”、“校园分片包干责任制”、“车辆管理承包”、“总务处任务经费全面承包”;等等,进行了管理改革。1985年,校领导为了改变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作出若干规定:(1)每月上旬,举行“信息发布会”,向师生员工介绍学校工作情况;(2)规定每星期三节下午为书记、校长接待师生员工来访日;(3)校、系领导成员轮流到学生食堂、教室、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1986年和1988年,相继召开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代会,实行教代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1988年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重大决策的审议、咨询机构。1989年又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颁布《校处级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守则》、《教职工职责及违纪处罚条例》、《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工作条例》、《青年教师、干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制度》、《学生综合测评条例》等,不断促使管理制度化、民主化。
第六,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主要是抓了如下几点:(1)加强政工队伍建设。1979年恢复政治辅导员制;1980年制订《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要求按年级配备辅导员,试行青年教师兼任班主任制;1982年规定,专职辅导员都兼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1985年召开优秀政治工作人员表彰大会,表彰50人;1988年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聘工作,给政工干部按教师职称解决了专业技术职务问题。(2)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981年开设德育课;1982年设德育教研室,由学校领导;1983年决定将德育课列入各系教学计划,并由党委宣传部和德育教研室筹办在我校召开了全国数十所高校200多教师前来参加的德育教学备课会;1986年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与其合并,负责全校公共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3)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80年秋,学校传达贯彻中央召开的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的精神,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表现,提出克服领导涣散软弱、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具体意见。1983年冬,党委先后召开中层干部和文科教师会议,讨论如何防止和消除精神污染问题。1987年夏,党委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讨论,批评了种种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行,制订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规定》。1989年夏,党委相继传达贯彻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行集中学习反思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维护国家稳定和努力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自觉性。(4)落实各项政策,纠正冤假错案。1978年9月,全院召开师生员工大会,为原院长彭畏三,副书记刘砥石,副院长王大彤、刘明凡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9年,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错划右派中受到批判和处分的同志的问题进行了复议和改正。1980年,又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在1958年整风补课和1959年反右倾中受到批判和处分的同志的问题进行了复议和改正。到1986年,我校落实政策、纠正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基本结束,复议平反了“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的右派,为“文革”中被错停、错扣工资的人补发了工资,清退了抄家物资,并清理了全部人事档案。(5)不断开展树立优良校风的活动。1980年,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民教师,学校提出“勤奋学习,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关心集体,整洁卫生,受护公物,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要求;1981年制订《山东师范大学学则》,对培养目标、学习与生产劳动、考试与考勤、奖励与处分等作了具体规定;1982年贯彻《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守则》,制订了《学生操行评定试行办法》,把培养优良校风经常化、制度化。同时,从1981年到1983年,连续三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比“五文明”宿舍、教室、会场、餐厅、阅览室,治理“脏乱差”,使“五讲四美三热爱”蔚然成风。1987年开始建立学生进行军训的制度。1990年,校党委作出《关于广泛深入地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决定》,把学习雷锋事迹与实践雷锋精神结合起来,坚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培养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发扬刻苦学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广大青年学生“学雷锋精神,创‘四优’班级”,在校内外热情“为你服务”,自觉义务劳动,呈现出崭新精神面貌。
第七,党团建设方面。1980年开始,我校连续数年坚持了基层党组织选举换届的制度和评选先进党支部和模范党员的活动;并且十分重视在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至1984年,相继在教师中发展党员49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122人。1985年,进行了整党,经过校、系(处)领导带头在不同范围作“彻底否定文革”的发言、揭发和纠正不正之风、联系实际进行“对照检查”等阶段,最后各级党组织提出整改方案、党员进行小结登记,普遍受到一次增强党性和端正党风的教育。团委在1979至1987年之间,相继召开了三次团代会,并坚持每年“评先选优”和发展共青团员的工作,使团员占学生的比例达97.8%。1990年,根据中央关于对89年春夏之交发生动乱问题进行“清查、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后,要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进行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在部分单位进行一次党员重新登记”的要求,按照省委的部署,发动全校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准则》等文件,联系动乱中的思想言行写出个人总结,在党内外评议和测评,然后对每个申请重新登记的党员进行表决和审批,并在“七一”前夕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181名新党员和全校老党员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读誓词,普遍受到一次党性、党纪和党员标准的教育,增强了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成果、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的自觉性。
同时,1979年恢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其中民盟支部40人、九三支社22人、民革5人、民进1人。1984年,民革山东师大支部成立,主委章益;1986年进行换届改选,主委金钦杰,成员15人。1987年,民进山东师大支部成立,主委冯中一,成员36人。1981、1985、1988年,民盟山东师大支部连续三次进行换届改选,田凤翰、武殿勳相继任主委,成员69人。中国致公党有成员1人,未建立基层组织。他们在组织上有很大发展,在学校民主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八,学校基本建设方面。1979至1990年,学校相继扩建两幢教学楼;新建4幢学生宿舍楼、25幢教工宿舍楼、一幢图书楼(13000平方米)、一幢留学生楼,以及半导体研究所楼、生物实验楼、化学科研楼、保健医院楼、浴室、招待所、锅炉房;翻建3个学生食堂、一个教工食堂;在建的有24000平方米的理科实验大楼、11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等等,总建筑面积已达22万多平方米(不含北院农场)。其中教学、实验、图书用房6万多平方米,学生宿舍5万多平方米,教工宿舍8万多平方米,行政、膳食、保健及其他附属用房3万多平方米。特别是教工宿舍,比1976年的两万多平方米增加了四倍,逐步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但由于教职工人数的增加,住房仍十分紧张,矛盾异常突出。从1986年开始,学校相继在北院农场新建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教室等,每年安排千名左右新生在北院学习。同时,从1980起,与加拿大圣马利大学、麦吉尔大学教育学院,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麦赛德学院、福德姆大学、科罗拉多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沃力克大学、考文垂市理工学院等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有管梅谷、陈龙飞、田仲济、刘祚昌、安作璋、张鹤云、姚敦义、张怿慈、庄万、朱恩彬等数十名教授、学者应邀分赴苏联、朝鲜、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和考察;选送1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深造,其中有20多人取得或攻读博士学位。同时,1983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全国招收留学生的定点学校,自筹资金170万元,建起一幢1850 平方米的留学生楼,相继招收美国、苏联、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瑞士、奥地利、德国、朝鲜、也门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400多名。1986年6月,管梅谷校长作为中方主席,牵头筹备并组织了中美国际图论及其应用会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校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